为进一步提高广大网民识谣辨谣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漯河市委网信办开展2021年度全市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征集活动,面向全市广泛征集互联网辟谣作品。(参与方式详见下文)
活动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网民和各部门各行业的关注。今日起,对收到的作品进行展示。
漯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李世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由于聚集聚会和外出活动减少,我们通过微信、抖音、微博以及各类新闻APP等网络途径实时获取和发布信息,使用手机和网络进行社交的机会大大增加。
但随之而来的涉及疫情防控的网络谣言,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困惑甚至恐慌。如何才能正确面对网络上的疫情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科学防控疫情,共享健康生活呢?这需要我们用好“三件宝”。
第一件宝:火眼金睛
练就火眼金睛,才能识破妖魔鬼怪。做到科学防控疫情,不被谣言引入歧途,需要我们多从权威媒体了解疫情信息,从正规渠道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如有疑问也可以多向从事医学行业的朋友咨询请教。
只有用科学武装了头脑,成为了制止谣言的智者,才能练就火眼金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里保持理性。例如喝消毒剂、喝双黄连口服液以及吸烟喝酒能够预防新冠肺炎;多戴几层口罩可以防病毒感染;微波炉消毒的口罩可以重复使用;打新冠病毒疫苗危害健康之类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谣言便会被我们一眼识破,便不会稀里糊涂地跟风冒险甚至危害自身健康。
疫情形势越是严峻,网络上涉及疫情的谣言越会增多,诸如某地出现多少阳性病例,高风险地区流入了某地多少人,某某小区因疫情被封闭等等博取眼球、危言耸听、制造恐慌的假信息便会时不时蹦将出来,甚至瞬间铺满朋友圈和微信群。
对于疫情形势发展,特别是自己所在城市、社区的重大发展变化,高度关注是应该的,但我们不应该被来历不明的信息蒙蔽双眼、徒增担心甚至跟风转发、助纣为虐。对于此类信息,及时向官方求证是最有效的辨识方法。
各级疫情防控管理机构、卫生健康机构、疾控机构等都公布有咨询电话,通过拨打咨询电话、到官方媒体网站和互联网辟谣平台查询等方式都可以轻易识别谣言。官方求证犹如照妖宝镜,可以瞬间让谣言不攻自破、原形毕露。
铲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疫情防控网络氛围是每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个人在发布网络信息时,一定要谨言慎语、科学求证,绝不能道听途说、妄自猜测,更不能肆意捏造、造谣传谣。
如果遇有涉及疫情防控的谣言,我们除了不相信、不传播之外,还应主动向网信、公安等部门举报,引法律铁拳利剑,用法制雷霆手段,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编造、传播、散布涉疫谣言的违法行为。
这样,才能让谣言制造者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让谣言在网络上无处藏身斩草除根。唯有此,才能让我们拥有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让疫情防控的科学之风、正能量之风成为主流,为全社会疫情防控舔砖助力,引向成功。
一、活动主题
抵制网络谣言 共建清朗漯河
二、征集时间
2021年8月17日至2021年10月29日。
三、征集对象
面向全市征集,市内单位、团体、组织、个人均可参与。
四、作品要求
(一)内容要求:紧扣活动主题,灵活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表达方式,导向正确、内容真实、科学严谨、来源规范、依法合规,可涉及社会民生、经济、文化、科普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作品形式:突出辟谣题材的创意表达。鼓励作品形态、表现形式手段等创新,文章(新闻、评论等)、图片(海报、长图、漫画等)、短视频(动画、微纪录片、微电影、音乐MV、公益广告等)、H5等不同体裁类型的作品均可参与征集。
(三)格式要求:(1)图片格式为JPG,每张不超过10M,分辨率不低于300DPl。(2)视频长度控制在3分钟之内。(3)视频格式为可兼容的主流视频格式(包括MP4、MOV、MPEG等),横竖屏皆可。(4)视频声音和画面同步、清晰,对白、旁白和解说等均须加配中文字幕。字幕应用字准确,不使用繁体字,字幕中不得出现不雅用语。
五、征集方式
作品连同报名表Word版以及扫描件,统一发到电子邮箱lhwxjbzx@126.com,邮件主题注明“辟谣优秀作品征集-作者姓名-作品名称”。报名表可在漯河市互联网辟谣平台下载(http://piyao.lhrb.com.cn/)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六、评审及奖项设置
市委网信办根据作品质量、创作主题、形式、内容等方面,对征集到的作品择优在“漯河市互联网辟谣平台”“漯河网信”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最终综合选出社会影响大、网民反响好的优秀互联网络辟谣作品,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推荐参加全国、全省有关征集活动。按照作品类别,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发放奖金并颁发证书。设置优秀作品奖若干名,颁发证书。
七、作品权益
所有投稿的作品,必须为原创,不涉及版权问题。作品中如使用他人肖像、照片、图片或音乐等内容,必须注明来源,或取得作品著作权人授权使用。如有任何相关的法律纠纷,由投稿者本人承担。作品报送后,作品使用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主办方有权对参赛作品进行编辑,以及将该作品以原作者、昵称或单位名义进行推广传播。
联系电话:0395-313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