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医用酒精,大家都不陌生,这可是家庭小药箱和医疗机构常备的消毒药品。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做好手部卫生是预防疾病重要的一环。在各类消毒剂中,酒精的能力不容小觑。不过,很多人都有一个关于酒精的认知误区,那就是“酒精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其实,消毒用酒精的浓度应该在70%-75%之间,酒精浓度过高,反而不利于酒精向病原体内部渗透,达不到消毒作用。
酒精浓度过高 会影响其渗透性
蛋白质变性是酒精抗击微生物的主要起效方式。酒精会让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凝固,导致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都丧失活性,从而令病原微生物遭受严重破坏。
同时,酒精还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酒精有较强的渗透作用,而且在浓度为60%-80%时,这种渗透作用最好,可以进入病原体体内,破坏病原体的完整性,导致病原体裂解。然而,当浓度达到90%时,酒精的消毒效力反倒会降低。这是因为,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病原微生物外表面的蛋白质较快凝固,在病原微生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壳,阻碍酒精进一步进入微生物内部,无法有效发挥酒精的消毒能力。
此外,酒精还能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统。酶是各类生物正常生理活动和代谢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研究表明,乙醇可以通过对病原体酶系统的直接影响,干扰病原体代谢。
酒精的不同浓度 决定了它发挥作用的场合
医院常用的酒精包括75%和95%两个浓度,平常消毒用酒精即75%浓度,常用于皮肤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值得注意的是,酒精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可用于黏膜和大创面的消毒。
95%酒精常用作燃料,见于各种酒精灯,酒精炉,也可用于病理组织切片的固定和脱水步骤。此外,40%-50%的酒精可用于预防褥疮。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容易发生褥疮,褥疮一旦形成,很难愈合。翻身擦洗时利用酒精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褥疮发生。酒精还有蒸发散热、促进血管扩张的作用,因此20%-50%的酒精常用于物理退热。
正确使用酒精 更好发挥它的作用
需要强调一点,白酒不能替代医用酒精。绝大多数白酒的酒精浓度大致在20%-65%,而用于消毒用的医用酒精推荐浓度是70%-75%。白酒达不到医用酒精杀灭微生物的效果,但是在没有酒精的情况,白酒可以用作消毒的应急处理。
疫情期间,有些人会用酒精喷洒室内以求达到消毒的作用,但其实这样做没必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环境指南以及2008消毒与灭菌指南中有明确:不推荐使用酒精进行环境消毒。这是因为消毒面积过大,酒精蒸发速率快,同物体表面接触时间短,达不到良好的消毒作用。
近期在部分地区,新冠疫情再次出现波动,我们要做到勤通风、常洗手并尽量减少外出,同时努力增强自身免疫力,不在人群密集地聚集。出门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重中之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合理利用酒精进行消毒,防护自身与家人安全。